这样出身寒门的读书人不在少数,得到新吏员福利之后,他们对徐青的这份崇敬更是与日俱增,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在李修文眼中,徐六首从不空口标榜要开创太平盛世,也不会用儒家的大同小康理念来迷惑众人。
他只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着世道的变革。
或许在变革的过程中,某些地方会经历短暂的混乱,看起来似乎更糟糕了,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整个社会正朝着好的方向稳步前行,就像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破浪前行的巨轮,虽会遭遇风浪颠簸,但始终坚定地驶向目标港口。
「老丈,您家五亩水田,按规定该纳粮一石二斗,绝不是去年正税的两石。如今朝廷推行一条鞭法,折合银币是…」李修文伸手拦住一位颤颤巍巍的老农,动作轻柔且从容,尽可能安抚眼前老农的不安和畏惧。
他又从包袱里掏出复社编写的《鱼鳞册辨伪要诀》,小心翼翼地翻开,指着其中用朱笔醒目勾画的段落,耐心解释道:「我念给你听,这里是对你家田地的详细说明,你看是否对得上…」
李修文格外珍惜这份能够实实在在做事的机会,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每一次与百姓的交流都全情投入。
徐青给新吏员发放的《鱼鳞册辨伪要诀》,就像是他们行事的指南针,是绝对不能违背的准则。
在这方面,徐青态度坚决,没有给地方官府丝毫自由发挥的馀地。
一切都以《鱼鳞册辨伪要诀》为准绳,或许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做法有些教条丶死板,缺乏灵活性。
但徐青心里清楚,每次推行新的法令,最可怕的就是条令含糊不清,一旦让下方官吏有了自由裁量或者肆意妄为的空间,后果将不堪设想。
譬如一个县令,若是滥用手中那点权力,任性而为,带来的可能就是千百家普通农户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大虞朝的百姓,尤其是农户,生活实在太过艰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