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那书生不依不饶道:“吾见《新民日报》上说,广东税改广州所行最好,知府隋用将坐贾和行商两类税目改了,新增税目七八种,可真?”
见政事堂诸臣无人回答自己的问题,那书生愤愤道:“国初至今,我朝轻徭薄赋,从来只有降税没有加税!如今天下已经大治,皇帝陛下不治宫室,不好游猎,朝廷却因何加征?”
他这话说完,周围群众无不点头赞许。那书生脸有得色,还待再说时,梁梦龙已经带着诸位陪同的大臣走入天街深处去了。
梁梦龙看完天街,顺天府尹王廷瞻请客,要请众人到柳泉居吃饭。徐贞明笑着建议道:“鸣泉先生,听说正阳门的‘荟萃楼’汇聚南北名菜,既然大京兆有意破费,咱不如到荟萃楼去吃个狠的。”
此时京师,百姓们吃饭有八楼、八居、十二坊之说,虽然各大菜系都有,但占据多数的还是鲁菜。
凡称“楼”者,多设大堂、雅座、包间,味道拔群,菜价也贵,如“荟萃楼”汇聚淮、鲁风味,乃京师饕餮最爱者;凡称“居”者则无大堂,只有包间,或有雅座,味道虽比不上称“楼”的,但也相差不大。主要是环境清幽隐秘,顾客多为官员巨贾,如冯保常去的“太白居”,内有花园夹道——顾客之间很难见到。
称“坊”的,则是百姓餐馆或食品加工作坊,主打价格便宜。如在永乐十四年间开的“便宜坊”,本无名字,只是一个熟食加工店。百多年来因烤鸭和童子鸡收拾的干净美味,万历时期外卖已经送到大馆子和王公贵族之家,被京师群众起名“便宜坊”。
王廷瞻想法简单,选柳泉居是自己常去且习惯了。徐贞明的话其实是变相提醒——政事堂诸相、尚书和大京兆在一起吃饭,如果选择环境清幽之所,此事好说不好听,王通等辈不免要写个节略给皇帝看,却又何必如此?
王廷瞻只是念不及此,待回过味儿来,见梁梦龙等人都笑着点头打趣徐贞明,自己忙表赞同,略带感激的看了徐贞明一眼。心道:“怪不得种地县令能当上尚书,还真是有两下子。”又想,“连潘晟都能想到,我才离开侍从室几年,就忘了谨小慎微四个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