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受待见,李牧也没心思往跟前凑。
身份地位到了,就不会缺人。
大虞朝最不缺的,就是想做官的人。
连叛军、北虏,这些臭名昭著的势力,都有读书人过去投奔,何况他这位封疆大吏。
大虞读书人的道德底线,一贯都很灵活。
为了自己的仕途,许多人对李牧的离经叛道,选择性看不见。
没有办法,李牧前面的画出的大饼,再一次兑现。
勋贵系主宰朝政之后,李牧顺势上了一道举荐奏折。
前面任命的十府官员,全部获得了吏部的批准,其中官职最高的已经到了正四品。
哪怕是中了进士,按照正常的仕途发展,大部分人终身也爬不到四品之位。
有了海量的成功案例,对读书人吸引力是巨大的。
安南都护府还有二十个府、一百多个县的文官空缺,相当于两个省的官职岗位。
为了自己的脸面,这些人对李牧的离经叛道,强行解释为:培养基层军官。
理由是:新式教育主要招收的是军二代,以及部分移民的后代。
既然在培养武将,那么有别于儒家的教育,也是合情合理。
虽然教材和兵法,扯不上一丢丢关系,但依旧被这些说成是军事教育。
不怕有人质疑,在军事上李牧本身就是权威,对标的是古之名将。
古代的名将可以撰写兵法,现在的名将自然也可以。
没看到兵法的影子,那是你自己认知不足,无法读懂其中的奥妙。
在士林内部,甚至还爆发了论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