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上次使用的是纯自主LIDAR导航,这次则是AI预测控制加量子惯性导航,用到了三重异构计算机投票决策系统。
这些都是暂时还不方便对外公示的。
不过对接成功之后的登月过程,还是会有直播的。而且对接之后也不是立刻登月,大概还要在月球轨道上转几个小时。
也有充足的时间做宣传。
这次登月选择的地点也跟历史上西大六次登月不太一样,选择在月球南极的沙克尔顿陨石坑附近。
选择这个位置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次要建设首个一方面这里的陨石坑底部因长期处于阴影之中,没有阳光照射,所以可能存在小行星撞击时带来的水分,有看极高的研究价值。
另一方面陨石坑的边缘山脉因为月球的倾斜角度全年能够接受日照的时间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这意味着在前期不太可能在月球建设核电站也没有太多储能设备的情况下,仅需要铺设少量太阳能板,就能为小型科研基地提供足够的电力。
一切都是经过非常严谨的计算,并留有富余量的。一个小型科研基地生命维持、通信、实验设备每天大概需要18千瓦时的电量。
这次带上月球的航天级光伏板效率已经能达到45,而月球的太阳辐射强度约为1361
不考虑衰减的话,理论上每平方米光伏板功率能达到612.45W每平米。
加上永昼峰超长的光照时间,基本上铺设三平米的太阳能光伏板就足以满足科研站日常所需。
当然不可能都是理论值,不过这次带上天的光伏板展开后足以覆盖五十平米。远远超过了理论上所需。
主要还是考虑到前期进行建设,需要的电量比较大。
虽然一切都考虑的很完备,但现在最关键的还是这次在近月轨道的飞船对接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