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先前郭宁以尹昌犯错为由,下狠手整肃大批红袄军旧部,杨妙真也只做不知。
但杨妙真不会看着旧日的亲朋好友纷纷去死,更不能容忍他们死在蒙古人的手里!
她这几年从未上阵,主要经历都在应付宋国朝廷,维持着忠义军的存在。
宋人一向警惕南逃北人,更不消说对一支完整建制的军队了,纵有贾涉时时照顾,官场上的风刀霜剑,依然比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险恶。
好在风霜不掩梅香,杨妙真果决的性子没变,胆气更不减当年。既然决定,她立刻聚集本部精骑。
这个决定也让楚州城里许多人喜出望外。蒙古人是何等凶暴,大家日复一日地听人说起,毕竟没有亲眼见过,但红袄军旧部何等剽悍,大家可都是有数的。
无论这支军队将有什么样的作为,至少能拜托他们,顺手救一救自家亲人的性命!
当下众人不仅为杨妙真所部筹集物资,还发动了各种人脉,为杨妙真一行摒除沿途的阻碍。
对大宋官员来说,要他们直接想办法插手北方乱局,那真是前怕狼后怕虎,死也不敢。
但杨妙真出面就不一样了。事若不谐,消耗的是忠义军这种半独立在朝廷体制之外的军队,事情若顺利,便能趁机和治下的百姓结个善缘,何乐不为退一万步讲,就算后头大周追究宋军入境,忠义军算不算宋军,也大可商榷。
当下杨妙真便率部离开楚州,在泗州渡淮。按说中原兵戈大起,泗州作为边境重镇,早该封锁。
但杨妙真本人及其部下,与周军内部打断骨头连着筋,关系实在密切,大家又都是和蒙古人打过仗的,彼此信得过。
所以她沿途疾驰,不仅无半点阻碍,反而持续拣选了沿途所遇散兵游勇,将其中尚勘一战者纳入队伍。
到达归德府的时候,杨妙真麾下骑兵数量已经超过两千。亏得忠义军本身马匹极多,又从两淮搜罗了许多甲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