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行的股东,有了好事,我绝不会忘记各位,所以从半数里,又抽了半数出来,一百五十万贯,交给各位。”
若在早年,就算大宋富庶,百万以上的数字也不是随随便便开口就谈的。岁币才二十五万!
但这会儿大家都阔了,脸色都没变,只是有好些人直接往簿册后头翻,想去看看大周答应的好处是什么。果然那簿册后头,有复杂的算式计算利率,又有密密麻麻罗列的一行行,都是彻底摒除北方威胁以后,可以大加扩充的产业名称、位置和大概的估价。
很显然,打完仗以后,大周是不会直接还钱的,而是要拿这些产业来充数。这是好事啊!
单一次的生意,哪及得上持续生钱的产业?
果然打仗才是这世上捞钱最快的来路!大周用大宋的钱打仗,大宋靠大周的战争发财,世上还有比这更美的事吗?
众商贾心头微微一喜,当下俱都无心在此盘亘,而想着赶紧回去,找可靠之人核实这簿册上列名的产业。
李云也不多留他们,当下示意送客,又道晚上在玉津舫置了酒宴。
闹哄哄散场的时候,商贾们彼此攀谈。有个扎根临安本地,颇具背景的商贾随口道:“在这两天里,朝中那群鼓唇弄舌之辈被史相门下的各位猛烈弹劾,全然顾不上我们…我们正好乘此时机,把事儿办了!”
说话的时候,李云隔得远,没注意。章恺正好在旁。
随着皇太子的身体越来越差,围绕在沂王嗣子身边的政治势力最近日趋活跃。史相所控制的台谏官们为了应付他们,也已经用尽浑身解术,这倒不算什么新闻了。
大家也都知道,因为站在沂王嗣子身边的,多半都是朝中不得志、不得用的一批人,还有几个学问人物、书生领袖。他们既然不接触实务,所以调门总是唱得极高,立场总是摆的特别正。史相门下颇多有才无德之人,破绽也确实多,应付起来左支右绌,吃亏在所难免。
要说政治上的是非,商贾们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