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喀什噶尔汗国,因都城为叶尔羌,史学家们又称之为叶尔羌汗国,统治者仍为察哈台的后裔。
在元明两朝,这支族群一直被称之为畏兀儿,大家基本相安无事,保持了近三百年的朝贡关系。清朝的官方文献中将他们称为“缠回”等,这多少有些不雅。在清末时,该族的一位汉文名为郝登榜维吾尔文名努日伯克的秀才,将名词改为“威武尔”。虽然郝登榜对自己的民族非常自豪,但“威武尔”过于刚猛,容易影响民族团结,于是到了1934年,时任民国教育部长的徐廉将其换成维吾尔,意为维护维我们吾和你们尔,并一直沿用至今。
言归正传,此时西域有准格尔、布哈拉和叶尔羌三个实力强悍的国家,完全是简化版的三国志。朱由校充分学习了陈寿的智谋,决心采用分化的策略,支持叶尔羌汗国向北扩张,然后联合沙俄夹击准格尔汗国,重新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将这片土地纳入明朝管辖之内。
从战略意图上来看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为了保证朝廷能够上下一心,朱由校决定先解决掉内部的一些隐患,其中就包括庞大的皇族。年初朱由校只是延缓发放他们的俸禄,各地便已怨声载道,真要剥夺了这种坐食俸禄的特权,用脚后跟也能想到他们会做什么。为此他特意安排各地藩王一同去南京祭祀太祖的孝陵,趁机给他们吹吹风,看看大家的反应。
前文提过,朱元璋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吃苦,制定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超级福利制度。同时他将二十八个亲儿子封为各地的藩王,协助皇帝拱卫明朝的疆域。他的愿望非常美好,但老四有不同的意见,靖难后充分吸取了建文帝的教训,以温和的方式进行削藩,不仅坚决执行“藩王无诏不得进京”的祖训,还发展为藩王无故不得出城,将他们变相的幽禁。
这些藩王失了军事指挥权和参政资格,人身自由也受到限制,百无聊赖下只好沉溺酒色来挥霍余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