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txt_28">也有人说:“《小丑》是一部很“狡猾”的电影,它在所有关键的识别性信息上,都做了模糊处理,无论你怎么议论,主创都可以说:那是你的理解,我可没这么说过。
比如,观众从一开始就被告知,亚瑟有严重的精神障碍,他需要定期去接受话疗,他吃很多药,而且需要很大的剂量,他会无缘无故狂笑…
也就是说,他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正常人”。
但是,在电影开头的情绪酝酿和渲染上,电影又竭尽全力让亚瑟看上去像个卑微的“正常人”:他人畜无害(省略了之前曾被精神病院关押的情节),他努力工作,照顾母亲,他积极配合治疗,他也有自己的偶像和梦想,他对一切不如意的事态尽量以笑容回应。
当观众的共情被建立起来之后,作为医学诊断的“不正常”,反而显得模糊和可疑,他那些病理性的特征,都可以被赋予别的意义。
直到最后,你仍然可以选择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但毫无疑问,对任何人来说,这都不是一部令人愉悦的电影。如果你喜欢小丑,电影的前半段将是你巨大的折磨,如果你厌恶小丑,电影的后半段将令你如坐针毡。电影好像揪着每个观众的头发,把他们从各自的舒适区拖拽出来。
《小丑》很出色地诠释了“疯狂”,这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赋予“疯狂”以合理性。这是令人们深感不安的主要原因。”
也有只单纯地从电影院本身的视听语言来解读的。
“《小丑》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虽然称不上经典之作,但是却绝对不差。
因为李易导演,的确是用心了,他首先把重点放在了视听的营造上,打造了一套完整、风格化的视听语言,这套视听的核心关键词是“精致的突兀和强烈的对比”。
色彩斑斓的小丑对比灰暗肮脏的城市,凄厉惊恐的大笑对比压抑低沉的大提琴声,无处不在的观众笑声和新闻播报对比一直处于半失语状态的亚瑟。
都是突兀和反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