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伏地大哭:“六万兵马全军覆没,洛阳城也入敌手,高将军救我。”
封常清一直跟随高仙芝,其先为判官,继为安西节度副使,高仙芝实有赞襄之功。高仙芝将封常清扶起,问道:“贼寇自十一月初九出兵,至洛阳城破仅三十四日,何其速也!你与敌接战数阵,当知其虚实,可将其详情叙来。”
封常清将交战的过程说了一遍,他此时早失却了当初在李隆基面前的豪情,知道以眼前的兵马难挡叛军之势,最后说道:“常清累日血战,知道贼锋势不能当。陕郡无险可守,仅此五万兵马难与贼争锋,且潼关无兵,若贼寇狂奔,则京师危矣。常清以为,将军宜弃此守,退保潼关为上策。”
封常清起初投奔于高仙芝麾下,起初不过为一侍卫,之所以颇受高仙芝的赏识和擢拔,主要基于封常清才能出众。封常清经过数日来的激战,深识己军之弊,脑子冷静下来,就有了暂避敌锋、退保潼关之策。
高仙芝一生大小战数十役,其战事眼光超乎常人。他现在听了封常清之言,又冷静筹算片刻,觉得封常清的建言实为上策,就当即下令五万大军连夜拔营,退守潼关。
陕郡濒临黄河设有粮仓,名为“太原仓”,其中堆满了历年蓄积而来的粮食和布帛。高仙芝不忍这些财帛落入安禄山之手,就令人将太原仓打开,将其中的财帛分发至将士之手,那些不能带走的粮食只好就地焚烧掉。
是时洛阳失守的讯息早传遍军中,将士们生怕叛军快马而至,心中惊恐万状。现在高仙芝下令分财帛焚仓库,愈加证实了叛军将至的猜测。待他们手持火把向西撤退的时候,忽然有人惊呼:“贼军来了。”这些人顿时如惊弓之鸟撒腿狂奔,再无队伍之形。
由于秩序混乱,士马杂相狂奔,或跌入沟壑,或互相践踏,由此死者甚众。待平明时分,只见陕郡至潼关的沿途道中道侧,满目皆是丢弃的兵器、粮草及财帛,路边死尸甚多,受伤的将士撑着伤体向潼关挪移,那些负伤的马骑或躺在道侧,或漫步在田野里哀嚎。
监军边令诚目睹此惨状,就躲在关内修书一道奏与李隆基,而高仙芝和封常清此时正督促兵士加固关隘。
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东都洛阳
高仙芝率部退守潼关之时,安禄山其实未派骁骑追赶。他自从得了洛阳,早已志得意满,无意继续西进,就开始在洛阳圆自己的皇帝梦。
正月初一,安禄山经东都耆老多次劝进下,在宫内乾元殿登上皇帝宝座。自称为“雄武皇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以原河南尹达奚珣为侍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