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
“这些领导在我茅台和中华的攻势下,给了说法,第一是化肥,这个不用说,化肥现在大队不缺,第二是育种,就是大队现在种的玉米种和麦种,换成培育的更高产良种,按照新的耕种方法种植。”
“人家局试验站十几亩地试验的新玉米种密植试验,连续三年播亩单产九百五十斤,因为我的关系,对方说了,如果中坪不怕担风险,可以在过完年麦秋后,种他们培育的新玉米种,五千亩地的种子人家不要咱们大队出钱,想办法套国家帮扶农村的政策钻漏子解决,唯一的开销就是让人家技术员在种植期间下来观察数据时管几顿饭就行,这算不算好事?别的不说,单单五千亩地的种子,能省下多少钱?”
听到谢虎山的话,杨利民把眼镜戴回脸上,戏谑的表情也消失不见,播亩单产不是一亩地一年的粮食产量,而是指这块地单纯收玉米的产量。
也就是农业局试验田的数据是一茬玉米就能收九百五十斤,如果种在中坪的地上,如果再算上小麦,意味着中坪大队的单亩粮食总产量有很大机会突破一千五百斤。
中坪之前成为浭阳的模范丰收大队不是没有原因,玉米播亩单产七百多斤,小麦播亩单产四百多斤,年亩产量一千二百多斤,这就足够让中坪成为浭阳县其他地方农民人人羡慕的风水宝地,能让韩老狗在表彰大会上当众对农机干部发难。
这要是突破一千五百斤亩产,中坪人出门不得拴根绳?不然走着走着路都得飞上天跟太阳肩并肩。
对比的话,三十里外的另一个生产大队,差不多的地形地貌,可是亩产玉米也就六百斤出头,小麦只有二百五十多斤,年亩产量勉强达到九百斤。
看到杨利民盯自己的眼神,谢虎山不用他发问就直接说道:
“别想了,我知道你说中坪不干,可以让别的大队干,不是我自私,人家县农业局也不同意,土壤成分不行,整个浭阳,就中坪这块土最肥,把种子给其他大队,大队不怕,县农业局还怕耽误人家生产呢,要是中坪不干,人家就准备送去邻县一个土壤合适的大队进行小范围试种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