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原始机型就可以在空旷的四方形房间里,自由自在的奔跑。
接着改变户型,把房地产开发商经常使用的户型,按照比例照搬过来,继续让机器人奔跑。
或增加传感器,或增加雷达,或进行相关调着。
期间,借助AI重新设计控制芯片,增加逻辑;迭代电机驱动,提高功能性。
然后在房间里有序部署常用的电视机柜,常用的沙发桌椅,常用的家用电器···继续让机器人跑。
期间,再次借助AI重新设计芯片···
等到成熟,更改地形,继续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场景训练可以让AI模拟,借此降低训练量,加快研发速度。
所以AI是个跨时代产物。
可能会有人说,训练场景全都十分常见,某些偏门户型怎么办?
这涉及‘用户体验改进计划’。
或者说,训练的这些常见场景,是为了满足绝大多数人使用要求。
目的是拉动销量,让人买回去使用,借此填充机器人数据库、进一步完善专业模型。
如果‘无法满足需求’的客户买回去,只要机器人跑起来,相关数据上传,整个过程相当于一次全新的训练,反而有利于机器人成长。
并且这类客户越多,数据拓展越快,专业模型越完善,机器人也就越聪明。
所以,无论麦田守望者今后用来做什么,收割麦子也好,打鸟也罢,甚至用于战争,它都必须拥有足够庞大的使用群体。
这些群体,包括扫地机器人客户、擦玻璃机器人客户、自动剪草机客户、自动追踪器客户、管道探测器客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5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