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该拿到的货款对方也没拖欠过,这种事情在供销系统里面是很正常的,所以面对魏主任的问话,赵天星倒并不怎么心虚。
他只是有点紧张,主要是因为担心之前蒋春林给自己送礼的事情被扒出来,虽然那些东西加起来也没个几百块钱,但如果蒋春林有事,会不会把自己咬出来呢?这年头被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绊倒的人可不是没有。
“那他主要采购的是什么物资?采购这些东西是卖到哪里去呢?”魏主任很虚心的问赵天星。
“采购的都是本地特产,还有咱们从南疆东疆拉回来的一些货物。”赵天星解释着,“葡萄干,花生米,大枣,哈密瓜干,打瓜籽儿等等。据我了解,他买走这些东西,少部分是散销到下面的乡镇,当然最多的是把那些特产卖到口里去。”
“这个蒋老板不错呀,竟然还能搞到去口里的车皮。”魏主任顺口说了一句。
他已经明白这个蒋春林主要凭什么去挣钱了。这年头北疆的干果在口里是非常紧俏的。想一想,有些阿达西们扛一袋葡萄干,南下羊城一趟回来就能赚不少,蒋春林从供销社这里拿的葡萄干可是以吨来论的,卖到口里去有多挣钱了。
别说现在,就是10年后,20年后,30年后,北疆的特产,应季的水果运到口里去照样卖高价。
90年代中期的时候,乌城火车站广场门口,特大号的哈密瓜一块钱一个。坐一趟火车两天三夜到长安,下火车切成牙,一牙就卖一块钱。这样的特大哈密瓜能切二三十牙——多少倍的利润?
坐一趟火车,背两个哈密瓜,火车票钱就回来了。
40年后,北疆原来卖5块钱一公斤的吊死干杏,改个名字变成小红杏,挑其中个头大的空运到沿海城市一公斤卖48、68。到后来本地人都快吃不上新鲜的上好的吊死干杏了,口里来的老板直接把杏园子给承包掉了。
所以别看北庭这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特产运到口里去是很赚钱的。
蒋春林发家主要应该依靠这个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