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txt_36">“波兰队不仅惨败,而且从最差的一面展示了波兰钢琴家的艺术和波兰式的肖邦风格。”
“这届比赛的结果代表了我们波兰钢琴教育的失败。”
这都是当时波兰评委的原话。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波兰正统肖邦学非但没有被质疑,反而引起了全球各地的钢琴家们关注。
凭什么俄国人又拿到了第一?
是不是我上我也行?
都想去看看。
于是随后几届,一伙又一伙的国际一流钢琴家扎堆一样地往波兰跑,每五年一次,就这么的,把肖邦大赛硬生生地推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舞台。
至于肖邦爱吃什么口味的巧克力,到底是属于谁多一点,都无需再争了。
肖邦已经属于世界了。
前几届的肖邦大赛那是真精彩,因为来参赛的都是当时实实在在的一流钢琴演奏家。
前十名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有可能是当时的大家。
神仙打架能不好看吗?
好看是好看,可也留下了一点弊病。
各个学派,各种风格选手间的展示和较量,确实能让观众感受什么是八仙过海。
这里很有意思,俺们的傅老先生这么评价:
“观众们可以看到不同学派的不同重点。”
“有些重点在于怎么弹琴的本事。”
“有些是找色彩的本事。”
“有些是注重华彩。”
“有些则注重比较细腻的情感一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