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黎曼猜想的证明,当拥有了一份足够顺手的数学工具后,其顺利程度比徐川预料中要更快。
如果说对黎曼猜想的前半段研究是汇聚山间的千百道溪流,聚集成宽阔的江河。
那么后半段的研究,便如同朝阳初升...
随着超级屏障的成功启动,徐院士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沉浸在短暂的胜利中。他们明白,“熵潮”虽然被暂时封锁,但这并非最终解决之道。屏障只能延缓“熵潮”的扩散,而无法根除其源头。为了彻底消除这一威胁,团队必须深入研究“熵潮”的本质,并找到能够逆转或平衡这一过程的方法。
###探索“熵潮”的本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实验室再次成为知识与智慧碰撞的中心。物理学家们通过分析从“光织者”文明获取的数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熵潮并非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某种高维度生命体遗留下的产物。这种生命体可能早已消失,但它们的存在却对宇宙的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些高维度生命体如何操控能量和时间,或许就能找到破解‘熵潮’的关键。”一位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兴奋地说道。
与此同时,生物学家们则专注于研究“光织者”文明的能量形态。他们发现,这些由纯粹能量构成的生命体不仅能够维持自身存在,还能通过编织能量线来修复受损的空间结构。这种能力让科学家们大开眼界,同时也为对抗“熵潮”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们可以尝试模仿‘光织者’的技术,利用能量线重建那些被‘熵潮’侵蚀的区域。”一名资深生物学家建议道。
然而,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团队需要开发一套全新的技术系统,既能生成稳定的能量线,又能与现有的设备兼容。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多学科领域的紧密合作。
###跨学科合作的突破为了加速研究进程,徐院士决定扩大团队规模,邀请更多领域的专家加入。神经科学家、哲学家、甚至艺术家都被纳入其中,共同探讨意识与能量之间的联系。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虽然初期充满争议,但却逐渐展现出惊人的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