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国际新闻,通常都是新华社获取,然后人民日报对外发布。
所以一大清早,人民日报就得到了田壮壮他们在戛纳获奖的消息,而此刻,总编室里面,也开起了小会。
对于《寄生》这部电影,人民日报这边是有资料信息的。
事实上从《寄生》亮相戛纳电影展开始,消息就从新华社传到了国内,人民日报就开始搜集这部电影的信息了,也从电影局那边拿到了关于这部电影的具体情况。
毕竟这也算是国内文艺界这些年在世界上的再度露脸了。
可是正是因为了解了消息,报社这边才觉得难办。
电影参展乃至获奖当然是重大的好消息,尤其是提升了国家的形象,可以说是大好事了。
可是问题就在于,这部电影,它一点也不社会啊!
通篇要么是资产阶级的繁华生活,要么就是基层民众的负面展示,这跟目前的工农光荣是相对背道而驰的。
也因此,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报社内部的争论声是不绝于耳。
有支持的,认为他拍的是三四十年代的国情,跟现在无关,不需要上纲上线。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抹黑国人形象,尤其是抹黑底层劳苦大众的形象,通篇电影里面没有一个好人,这是严重的思想问题。
不过当时《寄生》只是参展,而没有获奖,这些争论也暂时被压制了。
但是现在,《寄生》拿到了金棕榈,这个问题就得重视起来了。
会议室里面,吵吵嚷嚷,谁也说服不了谁,毕竟获奖是大事,但是政治上不正确更是大事中的大事。
“上报,看上面怎么说!”
最后,总编拍板,果断把问题交给了上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