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农,要保证她们的安全,也要避免游堕对她们的寻衅骚扰,因为她们身上有技艺,接生、织造、锦绣、棉纺。”朱翊镠特别交代了一件事,不要骚扰这些个愿意来金山国的女子。
黄道婆,松江府乌泥泾人,宋末元初,黄道婆被当做童养媳,从松江府卖到了崖州,彼时崖州的棉纺织造技术天下第一,黄道婆仔细学习,返回松江府后,教授乡人改进纺织工具,时至今日,松江府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棉纺中心。
黄道婆在松江府设有黄道婆祠,香火十分昌盛。
让朱翊镠颇为遗憾的是,这次就藩没有大工匠、大医官随行,金山国的条件太差了,吸引不到人才,即便是皇兄偏爱。
这次有天文生随行,主要是为了营造天文台和正衙钟鼓楼,还有两名司农随行。
这两名司农,师从徐贞明,从农学院毕业,来到金山国,主要是驯化、收集农作物和牲畜种,为大明的农牧产业增加多样性,比如蛋禽、肉禽、肉牲等等,都是他们的目标。
两名司农,已经足够保证金山国的农业生产了。
“至于你提到的缺少女子问题,就暂时以夷人女子为主吧,孤上奏朝廷,看能不能弄些倭女来。”朱翊镠打算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种积累的事儿,急不得。
“殿下所言极是。”权天沛思索了下这个无解的问题,缺人这种事,是个长期问题。
朱翊镠和权天沛闲聊着,却有点走神,他忽然意识到,金山国和大明不同,大明有汉人这个主体,因为华夷之辩的存在,大明在肉眼可见的未来,这一主体都不该改变。
但金山国不同,第一代的汉人移民,会和当地夷人进行融合,其后裔,慢慢都会变成混血,这种混血,就会加剧金山国和大明本土的撕裂。
大宗伯万士和就详细论述过这个问题,殖民者不可避免的本地化。
朱翊镠看到万宗伯讨论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切实的感触,毕竟是方外之事,和他没有多少关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