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决科研人员‘跑断腿’的痛点?最后我们选了后者——毕竟再精密的设备,若让研究员花三天排队等测试,那就是摆设。”
他抬手指向屏幕上靶场的数字孪生模型,指尖在虚拟靶标上轻轻一点:“就像您刚才关注的AI方案生成系统,最初就是一位老工程师提的建议。他说‘我年轻时算弹道参数要翻三天手册,现在的年轻人该把时间花在琢磨新材料上’。所以这套系统的第一版,就是按他的经验数据训练的——技术迭代快,但老一辈科研人的‘务实’,是我们最该继承的。”
转向张副总时,他语气更显恳切:“您说的‘融合’,我们不敢当,但确实在往这个方向使劲。比如那套抗穿深的石墨烯装甲,最初是为无人机减重研发的,后来军工单位提了需求,我们才发现它在装甲上的潜力。军民技术就像两条河,在这片戈壁滩汇到了一起,反而比单流更有力量。”
说到合作,他看向王主任和航天科技的专家,眼中亮了亮:“远程测试系统下个月就能试运行,到时候您单位的舰炮校准测试,随时可以远程调参、实时看数据。至于纳米分子筛技术,”他朝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教授笑了笑,“下午我让材料团队把参数整理好,咱们现场对接——技术藏着掖着才会贬值,能帮上高原驻训的战友,比拿专利证书踏实。”
最后他望向周院士,腰杆挺得更直了些:“您说‘可能是军事科技革命的起点’,这话太重了。我们更想做的,是铺好路的人。明年靶场二期投用后,会划出30的容量给兄弟单位共享,数据知识库也会接入国家军工数据平台。就像汪主任说的,别搞重复建设,把省下来的钱,多养几个啃硬骨头的科研团队。”
会议室的空调风拂过,吹起他额前的碎发。吴浩抬手按了按领口,笑容里带着年轻人的锐气,也有戈壁滩晒出来的实在:“说到底,这座基地能扎根,靠的是国家给的土壤,是上万名研究员愿意在沙漠里守着仪器过春节。各位今天的认可,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那些在实验室里盯着示波器熬白头的人,给那些在靶场顶着四十度高温回收弹体的年轻人。”
他拿起桌上的矿泉水,拧开喝了一口,喉结滚动的瞬间,语气重归沉稳:“请各位放心,我们不会停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