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护盾能将100兆瓦级激光的杀伤力降低92。”
李建明盯着装甲结构的剖面图:“但再厚的装甲,也挡不住动能武器的饱和攻击。”
“所以我们把‘防御’的概念从‘被动挨打’转向‘主动拒止’。”吴浩调出武器系统界面,数十个红点在母舰周围的太空区域闪烁,“这是‘北斗卫戍’防御系统,由128枚部署在近地轨道的拦截弹组成。它们配备了离子引擎,能在5分钟内抵达母舰周围,形成半径100公里的防御圈。”他演示拦截弹的作战流程,一枚模拟敌方导弹刚进入射程,就被拦截弹的红外导引头锁定,在太空中精准撞击目标。
程海峰注意到母舰甲板上的巨型炮塔:“那是激光武器?”
“对,‘天罡’舰载激光炮。”吴浩放大镜头,展示炮管内部的粒子加速装置,“它利用舰船电力提供的能量,能产生波长1.315微米的激光束,在太空中的有效射程超过500公里。根据测算,单次射击成本仅为传统导弹的1/100,而且没有弹药库存限制——只要反应堆运行,就能持续射击。”他调出能量消耗曲线,“每次发射激光束消耗的能量,只相当于母舰储能系统的0.1,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首座领导忽然指着母舰下方的蜂巢状结构:“那些小口径炮管是…”
“‘流星’近防系统。”吴浩解释道,“它发射的不是传统炮弹,而是直径10厘米的钨合金弹丸,通过电磁轨道加速到20公里/秒。在太空中,这样的弹丸足以将来袭导弹撕成碎片。更关键的是,它配备了AI火控系统,能同时追踪2000个目标,拦截效率是现有近防炮的50倍。”
陈司长提出新疑问:“但敌方如果使用隐身技术或干扰手段呢?”
“所以我们开发了‘量子雷达’。”吴浩展示雷达波谱图,“它利用量子纠缠原理,能探测到传统雷达无法发现的隐身目标。而且,量子信号具有不可克隆性,完全免疫电子干扰。在模拟测试中,我们成功探测到了涂覆新型隐身材料的无人机模型,距离误差不超过5米。”
李建明摸着下巴思索:“防御体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