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同的家庭会根据孩子所带来的效用与成本来选择是否要生孩子以及生多少个孩子。
经济学家贝克尔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把消费行为理论应用到家庭生育决策中,分析家庭对孩子的需求,创建了家庭经济学理论。他认为,不同于市场上购买的商品,孩子是家庭生产的家庭品。家庭的生育决策取决于孩子的净成本,当净成本大于0的时候,父母可以从孩子身上获得心理效用,此时孩子相当于耐用消费品;而当净成本小于0的时候,父母可以从孩子身上收获现金收益,此时孩子相当于耐用生产品。影响孩子价格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孩子为家庭提供的贡献越大,养育孩子的成本越低,从而孩子数量的相对价格越低,对孩子数量的需求相应越大;第二,养育孩子所需的物价(如服装、食品、房产等)越低,养育孩子的成本越低,孩子的相对价格降低,对孩子的需求越高;第三,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越高,孩子的价格越高,需求数量越少。
之后,他们构建了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认为孩子的质量是指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不包括孩子的道德品质。高质量的孩子可以为父母带来更多的收益和更大的心理满足,提供较多的效用。将孩子的成本分为数量成本和质量成本,数量成本是花在孩子身上的与孩子质量无关的物力和人力,也称为“固定成本”,它包含了从怀孕开始母亲的机会成本、风险承担成本、分娩成本、孩子的消费成本等。孩子的质量成本是指花费在孩子身上与数量无关的物力和人力成本,这部分是可变的,也称为“可变成本”,包括孩子的教育成本、医疗成本、培训费用以及父母为提高孩子质量损失的机会成本等。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与消费者理论相结合,将孩子的数量和质量看成是两种替代商品,所以孩子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具有很强的负相关。当一个家庭的收入提高后,他们会在孩子的数量和孩子的质量方面加大投入,但孩子的数量弹性比孩子的质量弹性要小,因此对质量需求的增长快于对数量的需求。
另外还有学者运用供给和需求理论来研究生育率变化,将生育问题的分析扩展到宏观视野,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生育率革命和人口转变,结合社会和经济现代化过程来考察生育率的变动。他关注的不只是发达国家人口生育率的长期下滑,还有发展中国家的高生育率及原因。供给需求的理论模式,是其生育政策改革的理论基础。他们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