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明,在柳宗元看来,夏、商、周时期都被视为封建社会的阶段。这种划分与西方的分类标准不同,导致了对“封建社会”一词的不同解读。秦朝创立的郡县制打破了传统的分封制度,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及地方官员,逐级管理到每一个郡县、家庭乃至个人。这种中央集权制度无疑与西方的封建制度有所不同。
欧洲人对这事儿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十八世纪的启蒙大腕孟德斯鸠觉得,那玩意儿是中世纪西欧特有的制度。可另一位启蒙牛人伏尔泰就不这么看了,他说封建主义啊,在我们这半球四分之三的地盘上,有好多种样子封建制度在西方那边,它的意思是从具体慢慢变得广泛起来。狭义上的封建制度,说白了就是西欧中世纪时,有些地儿,有些时候搞的那个采邑制度,还有它带来的一系列东西。这主要就是讲不同等级的领主之间,通过封君来,就有了广义上的封建概念。封建制度不光是在西欧有,它其实已经扩展到了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所以,我们会听到像“波斯的封建制度”、“印度的封建体系”、“中国的封建时代”还有“日本的封建制度”这样的说法。
简单来说,欧美那边的历史学者们,大多是从feudalism(封建主义)的概念,像是什么封地给臣子,领主有大庄园、农奴制度、权力分散这些方面,去研究全球各地的封建制度,咱们中国的封建制也包括在内。
西方史学界,就是那欧美和日本那边,普遍认为,要是说到“封地建国”和“权力不集中”这事儿,咱们中国的殷周时期的封建制度,还有两晋南北朝那会儿的门阀贵族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跟西欧中世纪的那种封建制度有点像:结构上有些相似的地方。
土地、百姓和权势被一级级划分;那些世世代代拥有家乡土地和封地的贵族们,得向上面的大王负责,帮忙打仗和交钱粮。他们是封君手下的封臣,不过呢,自己手里也有点小权力,能自个儿说了算。在采邑里头,那些附庸和平民百姓,都得听世袭贵族的。这些贵族啊,在政治上、经济上,那就是老大,说了算。这些特点是东西方封建制度都有的,不过它们内部的构造和主要目的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简单来说,欧洲那边的封建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