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_127">相较于景恬的理论知识掌握的很多,用起来相对刻板,郭凡对于镜头的理解就深入多了。
《那些年》之所以拍的流畅,主要是因为鲍德熹在掌机。小徒弟举一,老东西便反三,这才让愣头青的想法丝滑的展示在银幕上。
“给女儿墨菲的角度,以正面为主,但不给正反打。”
“给父亲库伯的角度,以侧拍为主。”
甄杰诚一边说着,一边刷刷刷画起了分镜图。
而郭凡则是一边目不转睛,一边给小师妹详细解读。
“通常拍两人面对面,多数是正反打,两边对称的取景。老师这里之所以不用,是因为父女二人隔着时间线,并无直接交流。”
“女儿在父亲的眼中,是主观视角。父亲的心中满满的都是女儿,所以采用比侧拍更为亲近的正拍。”
“给到父亲的镜头,因为父亲并不存在于女儿的主观,而是观众的旁观视角,所以选择心理关联更疏远的侧拍。”
“恬恬,这就是老师的细节!只有把握住更多的细节,才能更好的去构建镜头语言,潜移默化的引导观众的视觉感官。”
“老李,老鲍。”
“记一下,后续拍库伯的镜头添加点儿晃动。快对比慢,晃对比稳,冷对比暖!”
甄杰诚的“想一出是一出”一点儿也不妨碍画图的动作。一张又一张,笔不见停。
不止是分镜图,还有对应的三条时空线的蒙太奇。
“第一条时间线,女儿小时候。父亲视角的构图上,两边添加一些书作为前景,强化距离感。”
“第二条时间线,切中景,且带着加强距离感的前景。”
“给女儿的镜头,过度曝光的亮。给父亲的画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