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的稍晚些时候。
京城,国家航天局。
会议室墙上的电子时钟显示14:23,灯光在午后的阳光下似乎显得格外明亮。
战略决策会议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但空气中仍然弥漫着浓郁的紧张与期待。
椭圆形的会议桌周围坐满了华夏航天领域的顶尖专家,投影屏幕上,萤火一号传回的火星地表高清图像与嫦娥三号拍摄的月面环形山交替闪现——
2010年是华夏航天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按照十几年前华夏航天所制定的战略规划,在天宫一号和嫦娥二号任务顺利完成之后,整个第一阶段就已经接近完成。
而此时,华夏航天人正站在十字路口,需要决定下一阶段的研发方向。
尤其在轨道外探索方面。
是继续全力深耕月球,还是分出一部分资源,向更远的火星进发?
尽管这种级别的决策显然不可能在航天局层面上直接做出,但大量专家如果形成统一意见,仍然能极大程度上影响决策层的判断。
因此,无论出于个人得失还是国家航天计划的发展前景,双方都不愿意轻易妥协退让。
华夏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记推了推眼镜,站起身走向投影屏幕。
实际上,他不仅是萤火一号,同时也是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并不像其他大多数与会者那样先天带有立场倾向。
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选择为火星探测争取更多资源。
“各位同事,根据萤火一号最新传回的数据,我们已经成功绘制了火星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的三维结构图。”吴记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说话的同时点击遥控器,屏幕上随之出现了一组复杂的数据曲线和彩色图像。
按照最开始的计划,萤火一号/福布斯土壤探测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