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倒是也没直接反对,只是找到了歼7原型米格21的设计图,表示既然要改进,那至少应该充分理解设计原型。
如果常浩南能够计算出米格21的气动性能,那么他们就同意陪着他冒险继续下去,如果不能,那就按照周书万的想法,去设计一架大展弦比的滑翔机。
只是结果么…人毕竟是有极限的,对于原本时间线上天赋一般只是比较努力的常浩南来说,这件事情确实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最终只好按照约定,和其他三人一起设计了一架滑翔机,虽然这门课最后也拿了个不低的分数,但成为了常浩南一直以来的遗憾。
而眼下的情况,他应该就是回到了近30年前自己的大学时代,并且正好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
计算米格21的性能,对于现在的常浩南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因为除了来自后世的工作经验之外,就在常浩南看到设计图纸全貌的那一瞬间,他的脑中还突然出现了一个科研指导系统在他提出一个合理且闭环的项目构想之后,系统可以耗费一定的科研点数确定接下来每一步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并给予他相应的能力。
简单地说,这个系统相当于一个有求必应且包教包会的导师。
在看到这个系统的一瞬间,常浩南差点兴奋地直接晕过去——毕竟每个读过研究生的人,都会希望有这样一个导师。
当然,如果消耗10倍的科研点数,系统也可以直接给出正确,或者是最优的结果,但作为一个真正带过项目的过来人,常浩南非常清楚,这绝不是效率最高的用法。
把脑子里的结果转化到现实中也是需要耗费时间精力的,就算他自己不眠不休,也根本没办法输出多少具体的科研成果,况且系统的科研点数大概也不支持如此挥霍。
更重要的是,华夏不只有他一个科研人员。
如果能在系统这样一个超级导师的帮助下,通过解决关键问题或者给出方法论带动整个华夏科研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