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韩维。
韩维咽了咽口水,低下头去,显然他听懂了赵煦的意思。
当一个人进入城市,开始生活。
除非他天天宅在州学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不然,他就不可避免的,一定会接触到城市的方方面面。
而且越穷的学生,接触的事情和人就越多,经历也就越丰富。
因为,他们为了生存,为了继续读书,只能半工半读。
这是开封府吏员公开制度,推行了三年后,赵煦所认识到的事情——事实上,一个很反直觉的事情是:真正的寒门学子,其实才是最通实务,最懂做事的。
这三年来,开封府所录取的吏员前后累计达到了三千有余。
根据反馈,七成以上的公考吏员,都是合格的。
无论是僧录司、街道司、司录司还是商税院、都曲院,乃至于在京诸司坊…
这些士人,被录取后都很快就适应了相关工作。
无论是打算盘,还是收商税,不管是街道管理,还是邸店收租。
这些吏员只要培训两三个月,再跟着实习个把月,就能成为开封府的一颗螺丝钉。
去年,府界胥吏弊案爆发。
赵煦在对府界诸县的佐吏,进行大清洗后,就从开封府有司里,抽调了数百名精干吏员,以权某县典史、权某镇公事等职衔,进行填补。
被抽调过去的吏员,很少出现不称职的。
其中比较出色的,甚至屡屡得到了开封府的嘉奖。
因为这些在开封府历练出来的精干吏员的空降,对于当地的胥吏生态是降维打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