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_131">朱雄英细细品读,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奈。
有的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对应当下的人来讲,解决不了的事情的最优解,就是拖着不解决,留给后人,相信后人的智慧。
这样的话,既不需要背负历史责任,也不会对眼下的情况有什么影响。
这些国公,再临时个十年,也不会有什么怨言的。
但问题就在于,两个十年,三个十年,四个十年呢?
朱元璋在的时候,可以凭借独一无二的威望压制住这些百战名将,朱标也可以,那么朱雄英如果当政个几十年,也能这么搞吗?真就不给个名分吗?就算朱雄英可以,他的后代呢?
这种事情,总是要最后形成制度的。
不过朱元璋的担忧,也并非无的放矢。
朱雄英放下信纸,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初升不久的太阳,心中已有了计较。
暂时做不到的,可以先放下,但绝不能忘记。
改革之路必然荆棘密布,但他更清楚,为了大明的未来,这些阵痛都是值得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朱雄英除了继续巡视北疆,还特意走访了更多偏僻的隘口,与当地的军官、士兵还有百姓深入交谈,收集更多的一手资料。
任何制度的变革都不能脱离实际,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
有了这些走访的资料,朱雄英也开始着手撰写一份更加详尽的改革方案,这份方案不仅包含了九边制度和总兵制度的构想,还融入了更多关于如何防止权力滥用、确保军队忠诚的措施,这份东西,或许短时间内用不上,但朱雄英必须要为以后做准备。
而就在朱雄英基本上完成了巡抚五京的工作,准备返回南京应天府的时候,一份有些异乎寻常的情报,却从辽东传到了北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