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飞的思绪。
朱雄英和李景隆、马三保,先是参观了一下火铳的制造工坊。
阳光透过半敞的工坊大门,洒在忙碌的匠人们身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铁与火,不,准确的说是钢铁和硝烟的气息,那是火器制造的独特味道,既有金属的坚硬与冷酷,又带着一丝炽热的希望。
少监引领着朱雄英、李景隆和马三保步入火铳制造的核心区域。
只见一排排铁砧上,匠人们或挥锤锻打,或精心打磨,一件件火铳的零件雏形在他们手中逐渐成形,那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在匠人们熟练的操作下,却能够变成构成火铳的一个个部件。
“殿下请看,这便是现在做燧发铳的铳管。”少监指着一个刚刚成形的铳管说道。
朱雄英拿了起来,如果要求不严格,或者说肉眼大概一看的话,那么这些铳管基本上是一样的,但用测量工具来测,里面的差异就出来了。
少监解释道:“虽然我们已经尽量按照一致的要求来做了,但每一支枪管的尺寸还是存在一点点差异。”
这是没办法的,手搓就是这样,取决于工匠的熟练度,甚至取决于当天的状态,是不是吃得太饱,是不是太冷导致手抖,是不是太热导致手心都是汗不过朱雄英并没有责怪什么,而是点了点头,目光扫过那些正在加工的枪管,心中已经有了主意.要实现火器的大规模生产,并且保证每一支火器都具有相同的性能,就必须引入更先进的测量和加工设备,当然了,测量还在其次,主要是加工设备,也就是车床。
朱雄英的心里,已经基本上定下了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一方面是要获取电力,就要搞来能跟蒸汽机配套的发电机,以煤炭为燃料进行火力发电;另一方面要大规模制造,就要有机床,数控机床没条件不要紧,可以先弄一些落后的机床,毕竟不管怎么落后,对于大明世界来讲,都已经很先进了。
实际上,之所以产量提高不上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