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哪怕是到了八九十年代,使用的进口花旗地震仪依然有这个毛病,连续记录能力达不到应用需求。
搞雷达的同志就是不一样,一眼就能为我们找到毛病。
“对,我们的记录系统比较原始,不瞒您说,现在计算机上那些新式设备,我们都没用上,数据记录还是直接用磁带记录的模拟信号,一盘磁带记录不了多少数据就用完了,而且换磁带会造成工作的中断,重新开始很麻烦。”
地震仪的工作并不像放音机,可以随停随放的,如果想把两次独立的探测连成一整套数据,还是多少有些麻烦。
而且还是那个问题——原本的信号是模拟的,同志们已经尽量利用上了磁带机这个新式武器,但是记录信号这件事情依然有些麻烦——记录不了多少,而且磁带能记录的容量和数据量没关系,而是取决于工作时间,反正磁带是得连续旋转的。
一盘磁带大概是45分钟,要说探测的数据量其实并不是很大,但是却把一盘45分钟的磁带用得干干净净。
地资部的同志们不是不知道有问题,而是没法解决。他们知道磁带的容量实际上是被大大浪费的,但是信号体制这个娘胎里带来的毛病,让他们毫无办法。
“没关系,现在我们把信号数字化了,记录起来就方便多了,以你们所需的数据精度和保留一定冗余考虑,我们选用双精度浮点数进行存储,一盘磁带大概能记录1520万条数据。”
雷达所的同志没有上15厘米软盘,一来是软盘的体积大,二来考虑到地资部以前就用的是磁带,还是尽量保留兼容性比较好,也能把过去的一些资源利用上。
“多少?”地资研究院的同志不是搞这行的,所以万万没想到数字化之后的数据容量居然有这么大!
“1520万条数据,就按照15万条数据算,如果还是45分钟的测量的话,大概一秒钟能存55条数据,应该够用了吧?”
地资部的同志算得很仔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