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
我这一念心是一个菩提树,这菩提树就是我依止善根来修行。菩提树,当然菩提的果实是从树而来,这个心又好像是个镜子,镜子经常有时候起灰尘、起恶念但是没关系,我经常用持戒的法门,念佛法门,把灰尘擦干净,看得出神秀大师很用功,但是神秀大师的观心,他内心当中还是以自我,自我意识的无明的根本来观心。就是说有一个我,这个我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我到佛堂的时候,看到佛菩萨我起挺惭愧心、起皈依的心,起善念,但是有时候我到外面去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这个我起恶念,最后开始用持戒念佛来调伏它。时时勤佛拭,莫使惹尘埃——这是一个修行者,非常用功的修行者。
但是五祖大师对神秀大师的观心法门不是非常满意,只能够说你很用功,那么慧能大师他也提出他的心得报告,说我的观心法门的心得是这样,说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大师
欸,本来无一物,何处者尘埃,这句话就让五祖大师满意了。就是说你的观心不是表层上的善念恶念的这些因缘法,你是能够把这些因缘法给拨开来,把心带回家,回归到我们的生命的原点,就是说我今天在三界流转了很久,无量劫,每一个流转,每一个生命体都造了很多业,造了善业也造了恶业,这些业的功能都在这一念错综复杂的心识保存下来。我们现在要问,我在流转之前我的本性到底是怎么回事?本性的问题在佛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
比如说儒家的思想,有些人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佛法都不同意这个看法,佛法说:你说性善、性恶,这个善恶,你的观心都是表层的观察,佛法认为我们人的本性是空,是无自性,因为你人性如果是善,人性如果是绝对的善,他不应该造恶。如果人性本身是恶,一个人的本性是恶,那么你就不可能造善。这样子讲,你的修行只是把恶性的压下来而已。
所以在唯识的观念,最后的观察,他刚开始会讲善恶面,所以我们研究三十颂你会发觉,他刚开始是先讲善恶面,善的结果是什么?恶的结果是什么?他刚开始在唯识相的时候先讲缘起,鼓励我们断恶修善,但到最后的时候,他会回归到,所谓的从善恶的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