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反而在亲力促成。
他甚至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从他对徐宝象的爱中渔利。他对于那些只依附于皇后而飞涨的势力从不加以限制。其实朝堂上这股风向以及众人所要斗争的中心,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完全变了。如果没有及时看清形势,便只有沉舟宦海,看千帆过尽起落更迭的结果。
杨殊有一句话的确是说对了。太子一族怨恨徐宝象,心生不满,承受不了逐渐被边缘化的压迫,更不可能任人宰割,坐以待毙。届时联合逆反或者借助她母族作乱都要不得。不论事情发生与否,废立都是迟早的事。
所以当李炎看到杨殊利用徐家告发时,他二话不说就买账了,那不能说是希望,那简直太乐见其成了。皇后的旗号就是尚方宝剑,往后他们可以尽管借此大展身手,互相斗法了。
至于徐家,无论被算计多少回,都只不过是一个附属品,无足轻重。
“朕听说你几夜没合眼了。”李炎放下笔。
“臣就是鞠躬尽瘁,也要换来陛下长命百岁,盛世太平。”杨殊上前接过他勾划好的供案,诺诺回答。
杨殊说的是真心话。他鞠躬尽瘁忠于李炎,同时也是为他自己着想。
一则他是李炎的重臣,自然忠心为他所用,不可能有二心。倘若一旦发现他与储君有结盟之势,李炎就会废太子杀大臣。
二则他之所以与太子为敌,是因为李炎并没有立他所举荐的皇子,杨殊没有参与太子的拥立,将来改朝换代,太子一定会重用他身边的近臣,而自己必遭清算,所以他要对付太子,势同水火。
叁则他也不会功成身退,彼时树敌太多,成为一枚弃子之后,全家都免不了祸患。
所以他忠于李炎,在其位谋其事,只进不退。所有事情到头来看,与其说是他的心思,不如说是李炎一手促就的。
“秋气之日,早卧早起,能使志安宁。秋时养不好,冬天就会有咳疾了。”李炎体恤道,“政事堂还是你掌,下去歇吧。”
杨殊知意领命,千恩万谢,感激不尽,接过奏章告退。
刘金刚见杨殊走了,于是进来禀告李炎,说阎若璋来了,正在大门候旨。
李炎负着手,在殿内来回踱了几步,等刘金刚把人领进来的时候,他早没人影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