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内侍为“伴伴”。朱祐樘从前也会叫覃吉“伴伴”。
若按常理,陪着寿儿读书的也会是一些从内书堂选出来的小内侍。
张羡龄对于内侍并没有很深的成见。也许穿越之前,她还隐约有着后世一提起明朝就是“阉党横行”、“宦官乱政”的负面印象。但穿越之后,她逐渐意识到,宦官一如其他群体,有坏的遗臭万年的,也有好的后世留名的,譬如郑和与怀恩。
可她也希望,除了宫内的小内侍之外,寿儿能够结交一些来自宫外的小伙伴。与生长环境不同的人交往,听一听不一样的事情,增长些见识,对寿儿而言,无疑是有好处的。
所以,张羡龄希望能够从宫外挑几个伴读,也许是官宦人家的子弟,也许是皇亲国戚家的孩子,都行。
至于这些宫外的小伴读如何来宫里上学,张羡龄觉得完全可以仿照寄宿学校的模式,让这些小伴读学习日住在宫内,放假时仍回家里去。
从宫外挑选伴读这件事,倒不似之前改动皇太子出阁读书章程那般惹得群臣议论纷纷。
反对的臣子很少,赞成的人却很多,有些人甚至觉得是一些好事,毕竟谁家没有个与皇太子年纪相仿的孩子?若是能被选中做伴读,日后的前程一定差不了。
许多大臣听说这消息,回家立刻扒拉自己家的孩子,看有没有适龄的孩子。
报名、阅看,择定……一项项流程都需要时间。
趁着这个空档,张羡龄便命宫人内侍将太子读书的文华殿修整一新,硬装虽然改不了,软装还是可以布置一下的嘛。
像什么少儿读书角,黑板报,玩具储存室,统统给安排上了。因前来读书的都是四五岁的小孩子,所以桌椅柜子也都是特质的,小小巧巧,转折的尖角处也做了磨圆处理。
宫人内侍热火朝天的改造文华殿装饰,造办处传来一个好消息——玻璃的质量提升了。
这可是大事,才听见风声,张羡龄就径直乘着凉轿往西苑去。
造办处时常要试验些新鲜玩意儿,需要大一点的场地,张羡龄便在西苑给他们圈了一处院落,专门让他们使用。这院落的名字也起得很直白,就叫皇明研究院。
宽敞的大院里,造办处的蔡衡与萧荷花引着张羡龄来到一处院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