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这片化为焦土的土地上,时时刻刻都有这样的惨况,秋耀也是淡淡地瞥了一眼,并不如何放在心上。
就在沈绍隽为秋耀担心之际,秋耀在当地老百姓的引导下,抄小道一步步追上了大部队,他能穿小路走捷径脱离险境,全靠熟悉当地情况的老乡自告奋勇作想到,才得以避开倭军的大部队。
就算原先是革命军,可他们也从未得到过老百姓如此真心的支持,而在抗倭战争期间,全国军民同仇敌忾,积极抗战的军队,自然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
在上海连月来的阵地战和撤退沿途的阻击战中,第一军元气大亏,连排长伤亡甚多,士兵缺员更为严重,师团长们都希望部队能够停下来,作适当整补之后再战。为此,一向好打硬仗,从不怕苦的沈绍隽还专程请求戴国瑛让第一军能够先行北渡长江休整。
但是鞭打快牛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戴国瑛虽然对自己的嫡系心腹也颇为心疼,但是如果没有第一军在前方挡着,他便睡不安稳,因此思来想去,还是让沈绍隽负责保卫南京,这就意味着部队必须马不停蹄地连续作战。
一支部队的精神和特色,往往与其主官的性格和作风十分相似。常言道,只有不会指挥的将,没有不会打仗的兵。由沈绍隽一手带出来的第一军,在三个月的实战磨炼中成长迅速,作战特色也打上了其军长鲜明烙印,官兵们打起仗来自有一股与沈绍隽一样不怕死的狠劲和虎气,没有一个人对不能休整的命令抱有怨言。
虽然没有时间休整,但是沈绍隽对部下的精神状态还是相当满意的,整齐的队列,钢盔下一张张被战火熏得黝黑的面孔,疲惫中依然昂扬着为国杀敌的战斗豪情。
也许对其中的许多人而言,未来的几天可能就已经是他们年轻生命的最后终点,对于战场上的生与死,沈绍隽对部下的诠释是典型的铁血军人式的训示:“作战须步步求生,而存心必时时可死!盖有光荣战死之决心,乃能作绝处逢生之奋斗!”
大部队步步后撤,其速度超出了乔霏的预计,待她联系上胡杰的时候,得到的消息是涵碧山庄所在地已经沦陷,所以不可能通过胡杰派兵将乔老太爷接出来。
正当乔霏准备联系陆行严想用秘密手段将老人家带出来时,报纸上却抢先报道了一则新闻。
江南一带沦陷,前朝元老乔行简、陈松以身殉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