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隆基来说,这几个月,就是他的缓刑。如果不能逆风翻盘,就是死路一条。够了,唐隆政变他只用了两个月准备,如今大半年的时光,立马紧锣密鼓筹划起来。他知道,姑母也在谋划着废掉自己,甚至召集群臣商议。所幸宰相中还有心向自己的人,把她顶了回去。
李旦不可能放下心中忌惮,此刻也没闲着。他晓得,即便控制了羽林军的高级将领,一旦中下层军官不听将令,形势仍会逆转——这是唐隆政变留下的教训。如今,李隆基坐拥着皇帝的身份,一声号令便有可能令兵士倒戈——这是重俊政变留下的教训。他与meimei太平公主商议着,调朔方军总管郭元振入京,意图以朔方军的势力压制李隆基。
双方,剑拔弩张。
这场斗法最终进入白热化阶段,朝野议论纷纷。千里之外,豫州的小酒馆中,几个人品评着时事,手舞足蹈,指手画脚。随后,一个带斗笠的人走进来,独身一人喝闷酒,听他们说话。店家觉得有些奇怪,却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那人看向店家,对望一眼,又低下头,笑而不语。离去时,挥笔在酒店墙上题了句诗,诗文不错,笔力也雄健。
店家看着,嘴里喃喃念出来——思君万里馀。
思君万里馀。
先天二年六月,在东都洛阳的张说,差人给老主子李隆基捎来一件礼物。李隆基打开木盒,内里是一柄寒光闪闪的佩刀,他先是一惊,随后回过味来。距离皇帝巡边,仅剩不到两个月了,张说是叫他快刀斩乱麻,早做决断,拿刀斩了太平一党。
“天子要让国家安定下来,才是真正的大孝!”
七月二日,皇帝召来崔湜,苦口婆心说了一番,要他改邪归正弃暗投明。崔湜严词拒绝,也不肯透露半点公主的信息。李隆基无法,只好放他回去,但他真正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放□□,让太平以为他仍在做拉拢朝臣的准备。
翌日,先天元年七月三日。
李隆基身边的谋臣仅剩王琚[r1] ,还是小小四品官,羽林军最高将领也是太平的人。他所能倚仗的很少,第一个便是王毛仲。唐隆政变临阵脱逃以后,这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李隆基升了官。王毛仲感恩戴德,拼命帮主子拉拢万骑军士,叫来三百人,威风凛凛在虔化门外排开。
第二个,就是皇帝之名号。他也充分利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