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来贾家当家的主子们其实是没将林家放在心上的。
在林如海已经成为一方大员的时候尚且是如此,更何况当初林如海不过是个小小举人的时候,估计这种轻看只会更加变本加厉,甚至其实当初不少人都认为林家是已经是彻底没落了。
毕竟林如海当初是青年丧父,而且到了他这一辈里他本身又没有爵位可以继承,是以当初和贾家结亲的时候他身上除了一个举人的名头和林家几代累计祖传的一些财物之外,算起来和家境殷实的寒门仕子也没什么不同。
如贾家这样的人家尚且如此,李家作为正经寒门的读书人出身,自然更是不明白这里头的区别了。
在李夫人看来,当初贾赦迎娶张氏女,贾敏下嫁林家,甚至之前贾家向自家求亲,其实都是在某种程度上有从武转文的迹象,在这种前提条件下,贾赦想给自己的独女寻一个读书郎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问题——丈夫平日里不知能接触多少读书人,里头总会有些适龄未婚的合适的人选,实在不行某些同僚家也有适龄的公子,哪怕这事并不能成好歹也算是自家在亲家面前尽了心意。
因为李纨完全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的缘故,李家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些晚了。
好在迎春现在年纪是真的小,若是真打算在士子里头寻人选,这无疑还是难了些——真的如当年林如海那种少年惊才毕竟少见,而且也不是迎春的身份能抢先订下的,还不如略微等一等妥当些。
前朝曾经有过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虽然如今已经没了明经考试,但是至少也能从中知道进士考试的难度了。科举考试具有太多的偶然性,即便是眼光狠辣如贾代善当初也不可能斩钉截铁的保证林如海一定能够高中探花郎,除非真是那种不可多得百家求的良婿人选,多观察一段时间总没有坏处。
李夫人想好了解决办法和说辞,使得这件事并不至于有太大的不良影响,但是却并不能否认这件事里头李纨的确有做错了的部分。
姻亲的存在本来就是为了守望相助,若是真如李纨这样各人自扫门前雪,这姻亲的意义也就得大打折扣了。
原本李家不过小门小户的人家,李纨纵然可能性情被养的不够大气也没什么大问题,甚至若是李纨如一开始嫁进二房——在李家人眼里对勋贵的认知总归少一些,只瞧着贾政不过从五品,想来日后等两房分家之后二房的门第也不至于太高,甚至贾珠在未来官场上还难免要仰仗李守中在仕林中的威望,自然更不用发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