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识时局,一时之间也不由感到满心迷茫。
第72章 经权之变
暂时解除了房内起火的风险, 王琅心情颇佳,转身就去官署传见从余姚赶到山阴接受上司审问的余姚令山遐[1]。
这人官职不高,最终只做到东阳太守, 却是个历史名人,常常被作为魏晋地方豪强势力压倒中央权力的典型案例提起。
王琅没想到自己会代替何充, 亲身撞上这起整个中古史上都非常著名的案例, 但她有把握能处理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余姚令河内山遐, 山康公之孙, 山季伦之子?”
她一边翻开文书, 一边打量在堂下站立的男子。
仅从外貌上来看,这是个温润典雅的年轻人,令人完全想不到他竟是历史中以施政严猛著称的循吏。
然而细细一想, 他的祖父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山涛,在西晋官至司徒,父亲是山涛诸子中成就最高的五子山简, 被认为平雅有父风, 去世前官居征南将军, 眼前人的形貌气质完全符合山家家风,反倒是走上循吏路线比较奇怪。
“苏峻之乱后, 扬州户籍文书大多焚毁, 丞相遂下令扬州刺史部诸郡县重修户籍。彼时家公为会稽内史,此事我知之甚详, 如今离上次造籍不远, 山君却一上任便推行重新检籍, 未知是何道理?”
东晋特色人口普查被历史学家称为土断, 主要工作是清点人口, 将北方南下的侨民、流民变成编户, 和当地的南方人一样用黄纸记录户籍,方便官府定期收取赋税,征发徭役。
整个东晋期间先后进行了四次土断,最有名也规模最大的一次土断由桓温主持,史称庚戌土断。
少有人知的是,东晋朝廷进行的第一次土断尝试发生于苏峻之乱后,由从庾亮手中拿回朝政大权的丞相王导主持进行了扬州部的户籍重造。
桓温实施土断之时,是他在北伐之战中收复旧都洛阳大胜而归,威望权力都接近顶点之时,土断政策收效显著,从豪强大族手中回收了大量人口,堪称他在东晋内政上取得的最大功绩,为后来的伐燕之战与淝水之战奠定了经济军事基础。
而王导一直是一名以柔克刚的政治家,擅长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在弱势逆境中达到自己的目的。
苏峻之乱刚结束,他就趁户籍被毁的机会推行户籍重造政策,将落在白籍里不收税的侨民化为黄籍,润物细无声地解决了东晋初年侨置郡县留下的户籍混乱问题。
这次重造不仅让百年后的沈约大为感慨咸和户籍的精确详细,也让初入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