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各县进行调查。我们这个组住在县招待所,离那个市场有十来里路。随后,县里派车把我们送到那个市场所在地。那个村子里家家织布,户户理纱,织机整天地响着。这些棉纱大都是以极便宜的价格从大棉纺厂里买来的次品,经整理以后,织成包装布或蚊帐布,还有的家庭专门用塑料丝织窗纱。就是这些东西,在市场上有多少能卖多少,这使村子里的农民很快地富了起来,并带动邻近村子都搞起了这项生产,从而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立足本村,辐射全国好几个省区,具有产、供、销一条龙的专业市场。那时中国的市场就象一块极干的海棉,好象有多少水都能被吸收进去。中国几十年的短缺经济,物资极端缺乏,各种票证无形之中成了阻碍人们消费的拦路虎。特别是由于这一带的农民有着很强的经商意识和不辞劳苦的优良性格,他们推销的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实际上这里已经形成了市场经济的雏形,并在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中迅速发展起来。市场远没有饱和,市场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所以,他们得到了超额利润,很快使这里的一些村子富得流油。
那时,我们的调查结果实际上是十分浮浅的,远没有从中挖掘到其中深层次的规律,而仅仅是人云亦云地发表一番议论罢了。我们既缺少理论,也缺少实践,当然更无法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一种清醒的预见。的确,经济现象是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就连一些成名的经济家,在风云变幻的经济现象面前,也总是看走了眼,从而做出错误的估计和判断。
36、牛云山的感情风波
实习回来之后,接到了牛云山的又一封信,他说:他在那个山沟子里十分寂寞。在他们的宿营地附近,有一个小小的山村。为了便于浇菜,部队上打了机井,并有完善的灌溉设施。就在他们菜地附近,是一个老乡家的责任田。那年的夏天一直不下雨,使那块责任田里种的土豆和豌豆几乎要旱死了。那个老乡愁得要死。看到这种情况,牛云山破例在浇菜园的时候,帮助他家把那块地浇了。这样,那块地上的庄稼,很快展露出勃勃的生机。
那个老乡家里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这件事使她们全家都十分感激。所以有一天她就代表全家,向部队表示感谢,并给战士们送来了一些当地的特产。牛云山和他的战友们善意的拒绝了东西,而接受了这份好意。其实一开始,他们也不知道那家有个这样美丽的姑娘。那个女孩子如同一枝开在山野之中的野花,在灿烂的阳光之下充分地展露着艳丽与纯美。就是这个女孩子,没有一点摭掩地表达出了对我的同学,也就是那个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