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喜欢纸质书的人也不多了。”注意到她的视线,陆启文伸手把那本书递给朱谨。
《认同伦理学》(注释1)。
朱谨终于看清了书的名字。
封面有着熟悉的触感,朱谨还发现书保管得不错,她翻开书本,读完封底的简介,又翻到目录。
“第一章个性伦理学”。
“伟大的实验”、“自由与个性”……
朱谨眨了眨眼。
“不感兴趣?”
“呃,”朱谨抬头,正对上陆启文的眼睛,“嗯。”
朱谨有些不好意思地把书还给对方,陆启文笑了笑,“21世纪的哲学著作,价格可不便宜,送我的人是大学同学。”他抚摸着封面,“同学知道我喜欢收藏纸质书,另外可能觉得这本和我的工作比较配。哦,忘了告诉你,我表面上的工作是大学教授,具体不能再多说了,反正他当时送了我作生日礼物,虽然我很感动,可实际上我对这本书并不感兴趣,说心里话,我更希望他送本小说。”
这番话信息量太大,朱谨听得有些头晕,不知道把注意力放在哪点上好,眼睛却不由自主亮了起来,她想了片刻说,“嗯……我也挺喜欢小说。”
陆启文扬了扬眉毛,“没想到我们的爱好一样。”
朱谨渐渐放开了些,她回想着陆启文刚刚说的话,好奇地问,“要在其他人面前扮演另一个人会不会很累?”
陆启文明亮的眼睛回望着她,“你在编写伪装人格时会不会觉得累?”
“开始会。”朱谨说,眼神因为回忆稍显迷离,“习惯了又觉得还好。”
“我也一样。”陆启文脸上浮现出淡淡的微笑,指了指胸前自己的铭牌,“这个名字是假的,成为心理辅导师之后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新的名字,公开资料上那个才是真的。你看,我用假名字过着真的生活,真名字过假生活,一开始很累,因为转换角色需要心理和生理同时调节,而我非常不习惯;但习惯了之后,你的身体几乎是条件反射,也就不存在累不累的说法。”
他说话的时候,朱谨认真听着,脑海里不由想起许多往事:信心满满提交的伪装人格被老师批评是“在过家家”;某次编录反解析器后好长一段时间时常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她;还有段日子里,她把伪装人格和真实的自己拿来比较,徒生感慨……
但她之所以能身心健全地站在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辅导师的存在。
积累到顶点的压力、分不清自我的混乱,是每一位解析者都经历过的痛苦,同时也是每一位辅导师都要处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