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但是浑身雪白的,比笋胖多了,咬下去是一股甜甜的清香,我竟没想到它会如此好吃。
煮了菱角,肉质醇厚;再有咸鸭蛋,才八角一个,但好吃的程度,是绝对可以与蟹黄相提并论的。
下午就去了鲁迅故居。这细密的雨,打伞不是,不打伞也不是。不是的是,我带着相机,而相机没有带相机套。自己怕它受潮,还是打了伞。
鲁迅故居的大石碑牌子(可以这样说吗)很显眼,因为非常大,又黑白分明(大约是版画)。好多人在前面与鲁迅先生合影留念,自己也不例外。触碰到先生握着烟的左手,觉得自己十分渺小。
走过石碑牌,进入景区大门,第一个景区是三味书屋。
自己是真心热爱先生的人,并没故意将他的书从头到尾扫描一遍,但恰好因为各种原因(课本,课外读物,老师要求买的书,家里的书)差不多都看了。
而且是很小时候看的。小时候看的东西大约过目不忘,而且先生写得太深刻。自己最喜欢先生写的小说,虽然知道并了解先生写什么都信手拈来极为擅长。他刻画的人物入木三分,他写的杂文也很好看,因为实在太有意思了。他写出的金句实在太多。
汗,一夸起先生来就没完没了,我想他应该不用我夸赞的。
但我实在是太崇拜他了。
门票是不用买的,刷身份证即可(所以此时你需要一张身份证)。于是进入了三味书屋。
从小石桥上过去,会发现下面的小河中有不少乌篷船,全黑色的,身材瘦细,棚子很小,上面的油漆字却很大:乌篷。于是就知道了它是乌篷船。小时候脑子兴许是故障了,总觉得乌篷船和乌纱帽有关,所以就以为乌篷船的乌篷,是乌纱做的。
没想到游客会很多,下着雨也不例外,而且大多数都是跟团来的。
三味书屋和很小时候学的课本上一模一样(废话)。鲁迅先生的老师是寿镜吾先生,我见着了他的照片。
其实我此刻在想,三味书屋和鲁迅故居离得这么近,他还迟到么?
这时恰好听到旁边的导游(告诉她的游客)说,他家虽然离得近,但对于小时候的迅哥儿来说,也算很远了。
看到了那个刻着早字的书桌,确是在东北角。所有人极为虔诚地老远瞧着那张桌子,“早”字的地方盖了块儿小玻璃板。我们当然只看见了玻璃板,没见着“早”字真面,有点儿远了。
先生在这里跟着寿镜吾老先生读过五年的书。
这就出了三味书屋,往鲁迅纪念馆去了(其实就在对面)。纪念馆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